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鄒聯克
新華網貴陽3月7日電 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就“校農結合”、職業教育的發展等問題,新華網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鄒聯克。
新華網:源于貴州教育系統的“校農結合”助力脫貧攻堅,取得多方共贏成效,彰顯了教育人的使命擔當。2017年作為黔南師院黨委書記的您,是如何思考并創新這一條“造血”式扶貧的新路子?如何評價五年來貴州“校農結合”的成效?
鄒聯克:2017年初,我當時在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工作,我們下鄉扶貧,發現群眾生產的農產品數量少了不好賣、多了又賣不出,群眾自身破解不了這樣的產業發展難題。幾經探索,我們倡導并實施“校農結合”模式。在定點幫扶黔南州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新關、擺卡兩個一類貧困村的過程中,創造“定點采購、產業培扶、基地建設、示范引領”新模式,一年多時間就讓新關、擺卡兩個村率先脫貧,創造了脫貧攻堅的傳奇。由此發端,全省各級各類學校全面啟動“校農結合”工作。
貴州大學推出“學校+合作社+農戶+購銷平臺”,貴州師范大學實施“食堂+政府扶貧平臺(扶貧企業/合作社)+貧困戶+訂單”,貴州民族大學落實“菜園子直通菜籃子、糧袋子直通飯甑子”,黔西南州推廣“貧困戶+合作社+配送中心+學!蹦J健
各地各校結合實際,積極探索“校農結合”的先進經驗與創新之舉,助推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走在全國前列,取得了“學生開心、家長舒心、學校省心、政府放心、群眾歡心”的“五心同樂”良好效果。
電商專業學生在“校農結合一帶一路”生態特色食品展上直播帶貨。新華網發
“校農結合”讓廣大干部師生走進鄉村、貼近群眾、服務一線,接受了一場生動的國情教育,成為立德樹人的大課堂。各校在幫扶地區建立了近百個教育培訓、勞動教育、創新創業、志愿服務等實踐基地和育人平臺,一批又一批師生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科研成果用到鄉村,使高校與鄉村緊密融合、共同成長。知識的力量、科技的能量、青春的活力齊聚,發揮人力資源在鄉村人才振興中的首要地位,打造黨政人才“把方向”、新型農民“挑大梁”、專技人才“作保障”、鄉土人才“作支撐”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體系。
新華網:站在鄉村振興的新起點上,貴州教育系統如何圍繞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深化“校農結合”?
鄒聯克:面對新要求、新目標、新期待,“校農結合”要有新作為。為此,我們積極探索富有貴州教育特點的鄉村振興道路,深入拓展教育服務鄉村振興舉措。2022年3月15日,貴州省教育廳印發《貴州省“校農結合”助推鄉村振興開新局實施意見》,將全力實施“校農結合”黨建引領、消費幫扶、人才培養、品牌建設、產教融合“五大行動”,為未來5年“校農結合”指明了方向。
從最初單純的農產品購買,到產業結構調整激發群眾致富內生動力,再到助力鄉村大振興、產業大發展,貴州實踐探索證明,“校農結合”是扶貧扶智好思路、培扶產業好模式、鄉村振興的好做法,是一款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教育助推鄉村振興工作法。
一邊是大山深處的各類豐富的優質綠色農產品;一邊是近1.8萬個學校食堂,620萬人的“大餐廳”,在“校農結合”的指揮棒下,貴州農民的菜園子和學校師生的餐盤子產生美妙互動,奏響多方共贏、鄉村振興的輝煌樂章!
新華網:近幾年來貴州職業教育發展迅猛,為西部地區技能型社會建設提供了“貴州經驗”,教育部還與貴州省政府共建“技能貴州”。貴州職業教育有哪些特點?
鄒聯克:近年來,貴州職業教育堅持以補短板、揚長板、固底板、造樣板為主基調,緊抓用好部省共建“技能貴州”重大發展機遇,精準發力推動職業教育規劃優先、投入優先、保障優先,蓄積發展動能,增創發展優勢,呈現出5個特點。
貴州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特色項目。新華網發
“率先突破”是戰略路徑。相繼出臺《貴州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特色教育強省實施綱要(2018—2027)》《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推動部省共建技能貴州,出臺《教育部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建設技能貴州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全面構建起貴州現代職業教育發展政策體系的“四梁八柱”。從2021年起,每年新增5億元省級專項資金用于支持職業教育建設,為貴州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在全省職業教育大會上,省委省政府“教育優先發展、職業教育率先突破”,一以貫之重視職業教育發展,成為我們推動貴州職業教育趕超跨越的最大“底氣”。
“渠道暢通”是發展關鍵。近年來,我們全面實施中高職協同發展,大力推進“3+3”“3+2”貫通培養,有序推進“專升本”工作,逐步構建起“普職協調共進,中高本一體貫通”的職教體系。今年起,我們將進一步深化職教高考改革,試點推動應用本科高校與優質中職學校結對幫扶,實施“3+4”中本貫通培養!爸懈弑尽币惑w化人才培養體系成為我們辦好人民滿意職業教育最強“底子”。
“富民興黔”是價值追求。貴州職業教育始終堅持服務重大戰略,實施職業教育脫貧攻堅行動,落實精準招生、精準資助、精準培養、精準就業,每年開辦200個全免費訂單式就業精準脫貧班,通過與規模企業開展訂單培養、工學交替、重點推薦等方式,確保貧困家庭學生職校畢業后都能順利實現就業,近10萬名貧困家庭的職教學子實現順利就業,讓“職教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成為美好現實!叭巳寺毥、個個就業、家家致富”成為新時期貴州職業教育的最靚“底色”。
“智慧職教”是轉型趨勢。依托貴州大數據發展優勢,實施職業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建成并發布了“貴州職業教育智慧云平臺”,通過建設教學資源庫、職教云數據中心、數字校園應用平臺,遴選職教云平臺試點院校,整省推進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和教育教學的數字化轉型。職業院校數字校園“云化”部署成為我省率先推進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最優“底蘊”。
“開放協作”是優勢橋堡。近年來,貴州職業教育依托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創建中國-東盟(清鎮)職教中心、中國-東盟幼兒教師培訓中心。培育“引進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13個、“走出去”辦學項目25個,3所高職院校先后入選“中國-東盟雙百職校強強合作旗艦計劃”示范校。貴州發揮開放辦學橋頭堡優勢推動職業教育融入區域產業一體化,成為塑造貴州國際化辦學品牌的最實“底基”。
新華網:未來五年,貴州職業教育的主要發力點在哪些方面?
鄒聯克:未來五年,貴州職業教育將立足服務學生全面發展、服務經濟社會建設、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以部省共建“技能貴州”為牽引,補短板揚優勢,推進普職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深入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加快進位突破,實現高質量發展,主要從五個方面發力。
清鎮職教城一瞥。新華網發
在體系建設上強化保障。在部省共建“技能貴州”協調機制基礎上,積極爭取教育部“一省一策”差異化支持,推進我省職業院校關鍵能力建設、產教融合、職普融通等方面的改革突破。緊扣“技能貴州”發展牽引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目標,以項目化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見效。聚焦擴容提質,堅持中職為基礎、高職為主體、職業本科為牽引,統籌推進職業院校達標工程與新設高職院校和本科職業院校建設,不斷滿足貴州人民對優質職業教育的需求。
在助力成長上暢通渠道。深入推進職教高考改革,拓展中高職協同發展,推進“3+3”“3+2”中高職貫通培養。擴大“專升本”招生規模,實施“專升本”聯合培養,統籌職業教育與普通本科教育的協同創新。重點推進“3+4”中本銜接培養試點,打通中職直通本科的“斷點”,從培養體系上強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笆奈濉逼陂g力爭有2所高職院校升為職業本科院校。
在產教融合上激發活力。堅持按需布局,錯位發展。重點圍繞大數據信息技術、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共建一批特色產業學院,以點帶面推動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支撐高水平技能人才培養。發揮好國家和省級示范性職教集團引領作用,推進實體化運作,在此基礎上,以產業園區為依托,推動構建市域產教聯合體,暢通“產學研用”成果產出與轉化鏈條,服務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
貴州航天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參加全國賽車比賽。新華網發
在關鍵能力上修煉內功。深入推進“三教改革”,抓好教學成果獎項目培育和推廣應用。全面推進“強師工程”,強化以“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為重點的職業教育師資培養。推動實施職業“名師(民匠)名校長培育計劃”。重點支持建設一批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國家級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示范性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等。積極推進“說專業、說課程、說教材、說專業群”研討活動的常態化,提升教師教材使用能力、課堂駕馭能力、教法革新能力。重點抓好高職“雙高”、中職“雙優”計劃,增創發展優勢,強化發展內涵。
在創新發展上塑造優勢。一是充分用好貴州大數據發展優勢,以“貴州省職業教育智慧云平臺”為基點,全面推進數字資源庫建設與共享、數字校園“云化”部署和職業院校精準“畫像”,力爭在全國率先實現全省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二是依托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建好“中國-東盟多彩智慧學院”,辦好職業教育東盟國際交流論壇和中國-東盟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推動相關專業標準、課程標準和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創建開放辦學的“貴州名片”。三是全力推進賽創、賽教融合工作,著力提升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水平,推動一批高水平成果轉化為優質教學內容和現實生產力,服務人才培養,服務行業產業發展。